新冠疫情是一场自然实验,将美国经济、社会和政治撕裂状态暴露无遗。经济方面,低收入阶层受冲击的程度明显高于高收入阶层。>
东亚儒家文明经济圈注重隔离、社会稳定,启动内循环格局,经济相对安全,并输送物资资源给其他“战区”帮助抗疫,这一叙事如何表述将决定此后10年国际政治冲突、竞争还是合作的大趋势以及全球化的未来。>
美国当选总统拜登的主要挑战是国内的阶层分化和政治极化,如果不向历史取经,美国的动荡或许才刚刚开始。>
建设创新中国,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需要金融市场的再定位和再创造。新时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内涵,就是金融支持创新。>
通胀风险似乎不再是主要矛盾,如何避免“通缩-债务螺旋”才是政策当局的首要关切。>
人们担心,汇率升值不利于出口。但也要看到,汇率低估不利于进口和国内的消费。只要汇率低于均衡汇率水平,它就是强制储蓄和压抑内需的力量。>
经过去杠杆、调结构和再平衡,欧洲经济的弹性和财政政策空间显著提升,但欧元区能否重启,不仅取决于欧元区内部的改革,还要将其置于全球视角进行观察。>
只要美国不改变国民储蓄、投资和消费的结构性失衡状况,其国际收支逆差状况也不会改变,对中国的贸易战只会改变其逆差的对象。>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就是:供给侧从要素数量的投入转变为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的提升;需求侧以提振最终消费为主体,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提升投资效率。>
美国霸权的衰落也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具体表现为制造业竞争力以及贸易和GDP份额的下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在中国经济内部面临下行和结构转型升级、外部面临持续挑战的情况下,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就业问题将是政策的核心。>
中美博弈是近两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简称“康波”)是思考中美科技竞争的可行框架。>
美国制造业的兴衰源于它的内在优势、辉煌的成就、难以名状的轻率和自作自受式的失败。>
财政赤字货币化不符合财政健全原则,不利于构建人民币和国债的公信力。>
金本位制被认为是约束政府“财政货币化”的有效手段,从而有助于建立财政纪律,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的效果。>
人口结构和预期寿命变化的趋势难以扭转,这一要素会持续对自然利率施加向下的压力。>
理解700年利率历史的4个维度是战争、宗教、政治和经济,它们共同解释了利率下行的趋势。二战后,经济或是唯一重要的变量。>
世界是否会全面进入负利率时代,关键在于推动利率下行的力量是否会出现反转。>
疫情对总需求和全球价值链的冲击或使全球经济陷入负增长。要想改善需求,就必须是普惠性繁荣,政策在二次分配中将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在资金网络如此繁杂的现代金融体系中,尽早行动是理性决策,因为等到漏洞百出,想堵都堵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