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战胜人性的弱点
2015-07-31 | 作者: 邢力 | 来源:
最终决定一个人在股市里能否笑到最后,除了看你有多少专业知识、操盘水平高不高之外,更看你能否掌握行为金融学知识,从而战胜人性的弱点。
    

过去20 年,行为金融学的突飞猛进可以说是现代金融领域一个突破性的革命。

从亚当·斯密开创古典经济学开始,过去金融研究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一个趋势,假设人类行为是严格理性的,人们利用信息也是完美的。而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和发展是这种趋势的一个重大逆转。

一方面,传统而经典的有效市场理论已经发展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数学性学科,并指导着我们日常的金融实践。但另一方面,人们也意识到,传统金融理论中的某些结论是不正确的,至少是起着很大程度上的误导作用。

而始于6 月15 日的这一轮突如其来的股市大跌,则再次宣告了有效市场理论的缺陷,用行为金融学理论来解释会更有说服力——当杠杆连锁效应所导致的恐慌性杀跌开始以后,市场并不会因为估值回归合理等因素而自发调节。如果政府不能强力救市,任由市场失灵状态延续,不但股市将彻底崩盘,国民经济也将受到严重创伤。

所以想要成为股市中的高手,就必须要学一点行为金融学知识,洞察人性天然的弱点。

弱点1:追逐好消息厌恶坏消息

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人类天生喜爱追逐好消息,而厌恶坏消息。按照查理芒格的说法,这叫作“波斯信使综合症”。在股市上,便是当那些股市的利多消息出现时,我们会欣然接受;但当利空消息出现时,我们经常会视而不见。比如在6.15 大跌开始前,已经有不少专家和股评家纷纷给出了风险提示,认为股市短期内连续上涨过猛,存在大幅回调的风险。但经过了3 月至5 月3 个月的疯狂上涨,尤其是5 月初和月末两次有惊无险的震荡后,股民们普遍乐观心理爆棚,对于风险提示缺乏足够重视,甚至反而会进行讥讽。

反过来说,我们也会经常追逐那些之前投资业绩最出众的基金,因为总是认为之前投资业绩最好的基金,在将来的投资业绩应该会继续保持良好。但历史数据反复告诉我们,风水轮流转,极少会发生一个基金长期占据排行榜首位的情况。生物遗传学的研究也表明,大个豌豆的后代通常会小一些,小个豌豆的后代通常会大一点,而不可能出现大个豌豆的后代持续变大,最后变得比西瓜还大的情况。因此什么事都会逐渐回复到平均水平上来。那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基金经理的业绩长期看会趋向于平均值,却还是忍不住喜欢不断更换基金?

这就是所谓的“直觉”经常破坏对理性决策必不可少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的投资决策往往并非完全基于理性,而是带有对好运气会延续下去的迷信(强者恒强),结果忽视了基金收益向平均水平靠近的趋势,最终导致投资收益变差。

弱点2:羊群效应

《市场的博弈》一书指出:“有谁在看到同事、朋友、邻居在股市里莫名其妙地发了财,而这些人又不及自己聪明,还能够按捺得住?”股民攀比进而盲从的群体心理,有着人类千百万年演化而成的丰厚土壤。这种经常反复出现的羊群效应,最终导致了美国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希勒所说的“非理性繁荣”。在此书中,希勒用了较多的金融行为学理论来解释90 年代后期美国股市的泡沫成因。

这一理论对A 股也适用。过去1 年,上证指数上涨高达150%,创业板指数涨幅更大,这种连续上涨对投资者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希勒指出,那些相信股市会下滑或者将会由涨转跌的人,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判断错误后,对自己的坏情绪很敏感,并痛苦地感觉到自己很没面子。尤其当股票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自己不参与股票投资就会在社交领域感觉自己OUT 了,此时他们会希望至少能在亲友面前呈现出不同的态度,因此往往在股市上涨到高峰的时候,决定“空翻多”。哪怕明明知道股市已经在高位,风险正在快速积聚,也会奋不顾身地冲入市场。

此时这群不怕套牢而怕踏空的羊群,已经被社会情绪给捆绑,害怕被看成是另类或是傻瓜,也就无法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和选择。社会心理学家的试验也证明,人们天然会倾向于,当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断时,就认为大部分人是正确的,所以自己应该顺势而为。这种从众心理,往往会导致更强的非理性繁荣和非理性暴跌。

值得一提的是,当今世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投资的专业程度越来越高,所以普通大众对股评家、证券分析师和经济学家等所谓“权威”的依赖感会更强烈。信赖专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总认为专家推荐的股票或对走势的看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会比自己的考虑更周详,所以跟他们走没错。一个心理学实验可以证明这点。实验对象被要求对一个坐在旁边的人施行电击,他们两人素不相识。电击当然是假的,但受电击的人会故意做出痛苦状,并强烈呼唤停止电击。让人惊奇的事发生了,主持实验的人以专家的口吻表示电击不会对人体组织造成永久伤害,所以可以继续电击。而结果也真会有许多人按“专家”的话行动。因为经验告诉他们,专家的权威是可靠的,即使受电击的人痛苦万分也可以无视。可股市中的专家却不一样,因为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股市,所以盲目听从专家的话,往往也会导致投资者陷入亏损境地。

弱点3:执迷于沉没成本

行为金融学家还做过一个很经典的试验:先请人在3000 美元的确定收益和80%可能的4000 美元收益中选择。实验对象往往选择了前者,而不喜欢后者存在20%一无所有的可能性。尽管数学期望理论告诉我们,后者的3200 美元要高于3000 美元。然后又让实验对象在80%可能的4000 美元损失和100%可能的3000 美元损益中选择。这时92%的实验对象决定赌一把,尽管这样的损失期望值高于3000 美元。此时,不对称出现了。

试验证明,在涉及收益时,我们往往是风险的厌恶者——能赚一点是一点;但涉及损失时,我们却是风险偏好者——保住本金最重要。也就是说,人们通常并非厌恶不确定性或风险,而是厌恶损失。潜在损失总比潜在收获更扎眼。而无法弥补的损失,也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往往会引起强烈的、非理性的、持续性的风险厌恶。

这种厌恶损失而不是风险的情形在股市中常常见到。比如我们持有一只股票,在高点没有抛出,然后一路下跌,并且已经跌到了自己的成本价之下。当股票的基本面没有出现任何变化的迹象时,此时理性的做法是抛出该股票。因为在基本面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该股票大概率还将继续沿下降通道下跌。这就是所谓的理性决策,即如果你现在持有现金,还会不会买这只股票?如果你的回答是不会,那就不应该继续持有这只股票。但为什么我们往往不会卖掉这只股票而把资金拿去买其他更好的股票呢? 原因是不卖出,只是账面损失,并没有出现真实损失,只要它能再涨回到成本价以上,自己就没有亏钱。尽管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小,但这样心理上就可以有所安慰。

总之,最终决定一个人在股市里能否笑到最后,除了看你有多少专业知识、操盘水平高不高之外,更看你能否掌握行为金融学知识,从而战胜人性的弱点。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期刊搜索
期数:
栏目:
作者:
标题:
全年订阅价格:¥88.00
从2021年开始,《理财周刊》全年12期,每月1日发行。付款成功后,您将获得《理财周刊》电子刊一年的阅读权限,包括新发行的杂志以及2015年后的往期杂志。《理财周刊》电子刊的阅读方式:《理财周刊》官方网站"www.moneyweekly.com.cn";搜索添加微信小程序“理财周刊杂志”。
全年订阅价格:¥300.00
《理财周刊》纸质杂志(公开订阅发行12期),邮发代号:4-866。
咨询电话:64759996(9:3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