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不再为银行坏账“埋单”
2004-08-06 | 作者: 江南 | 来源:
    

近来,有几条消息或许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它对于我们的银行业来说却是性命悠关的。

国家第4次为银行“输血”

2004年6月30日下午4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在北京西单的中国银行总行签署了一个价值2787亿元的不良资产转让协议。与1999年14000亿元银行不良资产剥离给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不同的是,这次剥离是以招标的方式完成的。协议签署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将分3年支付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总共约900亿元资金。据了解,这900亿元资金将由央行通过发行票据和信达公司自己出资共同解决。
业内专家分析,此举实质上是国家为这两个国有商业银行将近3000亿元的不良资产埋了单。事实上,我们的有关部门不止一次地充当这样的角色。
1998年,财政部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
1999年,国家决定将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改为国有商业银行。四大银行提出,由于在专业银行时期形成了太多的不良资产,希望由国家剥离不良资产,使其大踏步过渡到商业银行。国家听从了一些金融专家的建议,专门成立了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接受四大银行不良资产14000亿元。结果是,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8%,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接近8%。
然而,问题似乎没有得到解决。经过剥离之后,四大行的不良资产仍在上升。有资料显示:四大行2002年末的资本充足率除中行保持在8.15%外,工行和建行分别为5.54%和6.91%,均低于巴塞尔协议要求的8%水平。国有银行再次面临需要“输血”的境地。
今年初,国家又向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形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地好转。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国家只好再次为中行、建行剥离不良资产3000亿元。

本栏其他文章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期刊搜索
期数:
栏目:
作者:
标题:
全年订阅价格:¥88.00
从2021年开始,《理财周刊》全年12期,每月1日发行。付款成功后,您将获得《理财周刊》电子刊一年的阅读权限,包括新发行的杂志以及2015年后的往期杂志。《理财周刊》电子刊的阅读方式:《理财周刊》官方网站"www.moneyweekly.com.cn";搜索添加微信小程序“理财周刊杂志”。
全年订阅价格:¥300.00
《理财周刊》纸质杂志(公开订阅发行12期),邮发代号:4-866。
咨询电话:64759996(9:3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