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从严 网约车还能约吗
2016-10-14 | 作者: 刘畅 | 来源:
国庆长假后第一个工作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等多地出台网约车管理细则征求意见稿。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无疑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京人京车”、“沪籍沪牌”的严苛政策,这几乎让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网约车平台遭受毁灭性打击。到底是监管过严,还是网约车担当不够?值得深思。
    

地方监管细则出台

今年7月28日,随着《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暂行办法”)对外公布,酝酿两年之久的出租汽车改革及网约车新政方案终于出炉。

根据《暂行办法》的规定,针对网约车,各地政府要出台具体的管理细则,并在今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一般来说,地方性法规都有一个月的听取意见的时间。因此,在“十一”放假期间,多地出台了网约车管理规定草案。

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三大一线城市的细则草案最为严格,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首先,对运营车辆的要求颇高,三地都要求“运营车型的燃油车轴距≥2.7米”。一般而言,轴距越长轿车级别越高,车距≥2.7米表明运营车辆至少要达到B级车(例如帕萨特、奥迪A4L等)水平。据统计,滴滴平台仅有不足1/5车辆符合该轴距要求。同时,车辆还必须配备“车载卫星定位”以及“应急报警”系统。

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北京要求驾驶员必须北京户籍,车辆为北京牌照;上海要求“沪牌沪籍”;深圳方面在户籍方面稍有放宽,允许持有居住证的外地户籍人士从业。此外,上海还要求,驾驶员的驾照也必须是由上海相关部门核发的才行。

这是草案发布后受到争议最多的地方,这一“准入”要求与各地对出租车司机的资格要求基本一致。如果细则正式实施,大量的非当地户籍驾驶员、牌照非当地的车辆将被排除在正规网约车之外。

按照滴滴公布的数据,在上海,滴滴司机共有41万,而沪籍人士只有约1万人。如果再考虑运营车辆要达标,估计在上海合格的滴滴网约车驾驶员只有数千名。

草案发布后,“上海发布”、《解放日报》等官方媒体上均发布“上海网约车新政热点问答”:

“网约车属于出租汽车的一种业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交通部《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禁止网约车异地经营。2015年末,本市常住人口总数已超过2415万,城市常住人口的大幅增长,对城市资源承载能力和城市综合管理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按照中央和本市加强人口规模控制和管理的要求,本市明确网约车驾驶员应具有本市户籍。

“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此次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结合上海实际,以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为前提,着力构建包括巡游出租汽车(即传统出租车)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的多样化、差异化、品质化出行服务体系。”

从中不难看出,地方政府对网约车的定位以及严格监管的目的就是——严格控制人口涌入。

最严新规之下,有网友戏谑称:“以后相亲的时候能听到这样的问话了——你平时有空出去开开网约车吗?这个问题信息量非常大:是否有车,是否中级车,是不是本地户籍,本地车牌……”

“滴滴已死”

“叫车难”和“打车贵”是传统出租车行业的两个痛点。通过互联网模式,滴滴完美地解决了“叫车难”。而打车贵的问题,滴滴初期通过烧钱补贴的方式阶段性地解决了,但烧钱模式显然是不可能持续的。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公布的监测数据,在滴滴、优步合并之前,两家公司疯狂烧钱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滴滴公司每周要花7000万到8000万美元、每年花40亿美元来补贴司机;而中国优步过去一年的补贴数额也达到20亿美元。

然而,两家公司都没有能力把这种疯狂烧钱的模式继续下去,今年8月初两家公司宣布合并。随后便进入“涨价”模式:由于补贴大幅减少,乘客感觉网约车价格明显上涨;此外,对司机的各种奖励也大大缩水,而20%的抽成却依然不变,司机的收入明显下降。

事实上,真正的分享经济只是“顺风车”这种模式,因为顺便拉客,钱多点少点没关系,开心就好。但现实是,绝大多数的滴滴司机都是全职司机,说到底就是冲着丰厚的补贴而来。据媒体报道,一年多的烧钱阶段,月收入2万元的滴滴司机并不少见。

可见,滴滴的超高速发展中充满泡沫,结束烧钱模式的滴滴是否还对乘客、司机有吸引力——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加之各地对网约车实施严格的管理和较高的准入门槛,不少业内人士发出惊呼——“滴滴已死”。

就在各地网约车新政发布的几个小时后,占据网约车市场大半壁江山的滴滴第一时间发表强硬声明,希望与有关部门商榷,也希望与社会各界一同探讨。滴滴方面认为:“网约车新政将导致车辆供给骤减,司机大幅减少,出行效率大幅降低,老百姓亦将重新面对痛恨已久的‘打车难’旧况。”

然而,今年刚刚登陆新三板的神州优车对新政回应则相对淡定。

据了解,目前,网络约车模式在中国主要有C2C和B2C两种商业模式。 C2C模式即由专车公司提供平台,匹配乘客和社会车辆及司机,司机用私家车参与运营,代表的企业主要包括滴滴、Uber等。B2C模式,即由专车公司提供车辆和司机,为用户提供专车服务,主要是以神州、首汽为代表。

不难看出,B2C模式相比C2C模式在政策合规方面更符合导向,便于监管,安全性也相对较高。

争论之一:监管过严

网约车管理细则草案出台后,引发社会各界讨论,其中“户籍门槛”、“车牌门槛”成了市场议论的焦点。反对户籍门槛的网友们认为,本地司机才能开网约车是一种地域歧视。

还有专家从更深层次的人口政策角度加以剖析,比较有代表的声音是梁建章。梁建章的一个身份是携程网董事局主席,另一个身份却是人口学者。

他撰文指出:“要求京沪网约车司机必须有本地户籍,根源在于大城市严控人口的政策。以规范管理网约车为名,排挤掉数十万计的外地专车司机,这种政策思维对大城市的集聚作用没有充分认识。”

有人担心说上海、北京已经2000多万人口,交通极为拥挤,还能容下多少人口呢?对此,梁建章认为:“事实上,北京、上海还有大量的空地可以容纳人口。就以上海和东京比,两地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东京的土地开发率远远超过上海。由于大量土地处于未开发状态,上海的城市‘留白’太多,拉低了市域面积的实际使用率,导致上海过度‘拥挤’。”

“如果北京、上海能够按照5000万人口来规划,那么房价、交通、公共设施等各方面都会得到改善,能吸引大量年轻人,包括高素质创新人才,也包括大量像专车司机、快递这样的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这样既可以拉动内需,加快城市化,也可以缩小全国的贫富差距。反之,继续执行严控人口政策,把农村人口挡在大城市之外,将加剧贫富差距,大城市的创新活力也会大打折扣。”

争论之二:社会责任谁来承担

网约车起始于社会车辆在冗余时间内的存量资源共享——上下班路上,顺路带个人,补贴一点油钱,而且也丰富了人际交往关系,这是共享经济。但当大量并不持本地牌照、亦没有本地户籍、甚至此前从未在本地居住和工作过的人,发现网约车是一条快捷的生财之道,便开着私家车从老家来到“北上广”做起全职生意,这就远离了“共享”的初衷。

因此,监管政策草案公布后,更多的议论指向在网约车市场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滴滴公司。

媒体评论人士吴泯认为,滴滴实质上就是出租车公司——几乎不负任何责任的出租车公司;对所在地,也没有税收贡献,但这些网约车的日常运营,却占用了所在地的大量资源。例如,大量网约车的涌入直接导致道路资源紧张和排放加剧,这都是显而易见的成本。

另一个巨大成本是不可控的安全风险。数据显示,2016年1月1日至9月29日上海共受理网约车投诉37460件。而2016年以来,涉及平台、专车、软件的非法客运案件3331件,其中大量因为车与人均不在上海注册登记,监管部门执法难度很大。

尤其是今年以来,各地爆出的网约车司机恶性案件层出不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约车对司机的资格审查不严、缺乏相应的管理。

当媒体和专家谴责滴滴时,滴滴及其辩护者给出的理由非常简单——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滴滴不可能像传统出租车公司那样在每个城市都设立分支机构,那样一来,滴滴和传统的出租车公司有什么区别?

因为是创新型企业,就可以试图不承担社会责任,直接从市场上获利——这个逻辑似乎难以服人。

广州市交通委员会客运管理处处长苏奎指出:“企业追求利润,资本追求最大回报,这无可厚非。不过,只有尊重社会责任的企业才可能持续发展,相应的资本才能取得可靠回报。事实上,无规则的恶性竞争使得一些平台的车辆准入门槛名存实亡,大量的‘黑车’司机‘洗脚上田’,不断积累的负面效应可能会反噬自身。”

在微博“交通安全蜀黍”针对是否支持“京沪网约车新规要求司机本地户籍车辆本地牌照”的网络调查中,1256名参与网友中有1057名表示支持,支持率高达84%,另有171人表示不支持,只占调查总人数的13.6%。这表明社会公众的大多数对严格监管网约车抱有支持态度。

本栏其他文章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期刊搜索
期数:
栏目:
作者:
标题:
全年订阅价格:¥88.00
从2021年开始,《理财周刊》全年12期,每月1日发行。付款成功后,您将获得《理财周刊》电子刊一年的阅读权限,包括新发行的杂志以及2015年后的往期杂志。《理财周刊》电子刊的阅读方式:《理财周刊》官方网站"www.moneyweekly.com.cn";搜索添加微信小程序“理财周刊杂志”。
全年订阅价格:¥300.00
《理财周刊》纸质杂志(公开订阅发行12期),邮发代号:4-866。
咨询电话:64759996(9:3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