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王健林“先赚1个亿”的“小目标”红遍网络。很多人表示,这个目标真“小”——当然,这说的是反话。对于芸芸大众而言,赚1亿元并不是小目标,而是同让自己成为首富一样地遥不可及。
实际上,回到原始语境中便可知,这只是王健林在电视节目中,针对一些好高骛远、“想当首富”的年轻人提出的一句忠告:“想做首富是对的,这是奋斗的方向,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先挣一个亿,看看能不能用几年做到。”
显然,与“要成为首富”相比,“先赚一个亿”的确是不折不扣的小目标。
“小目标”的启示
多次荣登中国富豪榜首的王健林,口中所说的不是“大理想”,而是“小目标”,这是否可以带给我们些许启发呢?
认同“小目标”这种说法的顶级富豪,也许不止王健林一个。“股神”巴菲特曾说,他不认为自己达成的任何成就是其他努力的人达不到的。根据测算,86岁的巴菲特在其一生中平均每天可赚200万美元,即使是这样,他也同样并不以吹嘘“大目标”为乐。
小目标,人人可有。在网友吐槽的热度平息后,“小目标”一词本身则迅速成为了“网红”。人们晒出的小目标可以是减肥、练出马甲线、完成半程马拉松,也可以是坚持每周读一本书或是去某地旅行等等。
正能量、自我提升、幸福感等属性,都是这些“小目标”的共同点。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达成目标的过程可以提升人的“自我效能感”,通俗地说,就是让人更有自信心,感到自己更有能力,从而对人生形成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
站在这个层面上来看,普通人和顶级富豪、成功人士也许并无太大的区别。尽管每个人的起点和具体目标不同,可是获取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心理机制却相似。说到底,一个人只要能获得人生幸福和成就感,又何苦要以当首富为目标呢?
平常人的“小确幸”
没有目标的人萎靡,目标过低容易散漫,过高则容易产生抑郁。总之,给自己制定不适宜的目标,会给人生带来不少痛苦。
所谓“小目标”,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目标,这很自然就让人联想到了另一个相似的词——小确幸(出自村上春树的随笔,意思是微小但确切的幸福)。村上春树对此还有金句:没有小确幸的人生,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罢了。
对这位作家而言,小确幸也许更多是指某些心灵上的精致体验;而对于没有那么敏感的普通人而言,只需实现一个小目标,就可以让一份微小的幸福感变得确切;逐步去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人生也就成为了“绿油油的森林”。
那么,通常人们最上心的“小目标”有哪些呢?总结而言,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消费享乐,比如买一部iphone,提升手机的体验;买一辆私家车,缩小空间的距离;出境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为了它们而积累资金的过程,也是一个延迟满足以换取幸福的过程。
二是获得赚钱能力,这既可以通过求职、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也可以是创业、运转一个自己的公司。无论是何者,都可以带来事业成就感,以及人生的更上一层楼。
三是完成人生规划,如买房、恋爱结婚、养育下一代等。这些目标的逐个达成,意味着我们在不断进入新的人生阶段,同时也承担起了新的责任,获得了新的自由。
四是资金积累和管理,如获得人生第一个100万元、制订养老规划、获得白金信用卡、成为银行的VIP等。通过达成这些小目标,我们迈入个人财富的新阶段。
理财的真谛
在本刊“理财问标叔”栏目中,标叔经常向来信读者强调“理财目标”的重要性。在记者的理解中,“理财目标”的说法,很少有人听不明白,而正是这个一目了然的概念,成了很多个人理财问题的“突破口”。
在实践上,“理财目标”之中既包含了理财问题的共性,也蕴含了多样性。共性在于任何人必须有一些明确的理财目标后,才开始走上理财的“正途”;多样性在于,每个人的目标不一样,针对具体目标才能给出个性化的理财建议和方案。
更重要的是,“理财目标”还是连接抽象的“财富”与实实在在之人生幸福的关键所在。财富的多寡通常表现为一个数字,数字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而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用财富去实现它,才能让你真切地体验幸福。
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看,理财“理”的不只是财富,而是幸福的人生。因此,懂得去制订和完成“理财小目标”——就是理财的真谛。
咨询电话:64759996(9:30~16: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