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在哪一个国家,人们要养家糊口就需要工作,需要赚钱来维持生活。与此同时,人们不仅要工作,而且还负有照顾家庭成员的责任,上到老,下到小。人们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好家庭,这种家庭与工作关系的平衡如果没有政府相关政策和企业的支持,其结果将使更多家庭面临生活上的压力,并不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性。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从家庭与工作关系出现的七大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入手,指出平衡的工作与家庭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力。
美国学者认为,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且与美国企业和经济的成功密切相连。一个对员工家庭关怀的企业容易吸引到人才,而更多企业采取关怀员工家庭政策时,员工也会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女性加入劳动力大军人数的增长以及收入的增加,现在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和家庭收入增加的动力,而女性在面对工作与家庭上也比男性有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以下是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在研究报告中提到的美国家庭与工作关系出现的七大变化,这种变化也促使美国人更加关心和热衷在工作和照顾家庭上取得平衡。
变化一:妈妈们正成为家庭经济支柱
美国过去不少女性结婚有了孩子之后往往就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庭妇女,在家里当上全职妈妈,但这种局面已逐渐被打破。妈妈们的工作收入现在已经不是家庭经济的补充品,甚至可为成为家庭经济的顶梁柱。全美40%母亲的工作收入成为家庭唯一或主要收入来源,65%的单亲母亲加入劳动力大军,更多的已婚女性收入开始超过家庭的另一半。1970年代,美国7%已婚女性的收入超过丈夫,而如今这一比例达到24%。
在过去几十年间,多数家庭收入的增加来自女性收入的提高。1970年代女性收入占家庭收入的37%,到了2013年女性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上升到44%。“家庭主妇”曾是美国已婚女性的代名词,但伴随更多女性走入劳动力大军,女性成了职场的半边天。1970年代,美国女性占劳动力大军的比例为38%,如今比例上升到47%。如果美国女性加入劳动力大军比例还维持在1970年代水平,现今美国的家庭中位收入将会减少14000美元,美国经济规模也会缩水2万亿美元。如果美国女性工资提高10%,将会使130万人脱离贫困线,男女之间的薪酬差距也会缩小8%。现在更多的美国男女认为,已婚女性工作对家庭经济很重要,而传统的全职妈妈家庭模式越来越被抛弃。
变化二:父亲们开始变成家庭保姆
伴随女性加入职场人数的增多,夫妻间在家庭分工上的角色也随之有所改变,更多的父亲们成为家庭的保姆,在照顾子女上分担更多的责任。在妻子工作的美国家庭中,20%的丈夫成为家中孩子的主要照料者,而且现在美国妻子在外工作、丈夫在家当“家庭主男”的人数比25年前增加了1倍,单亲父亲家庭则增加了3倍,7%的美国家庭属于单亲父亲家庭。单亲父亲如同单亲母亲一样,既要在外赚钱养家糊口,又要在内充当母亲的角色照料子女。
美国男女组成家庭后越来越强调夫妻双方地位平等,既不是男尊女卑,也不是女尊男卑,而是共同承担养儿育女工作,共同为家庭生活提供经济基础。那些做了父亲的男人如今也要为婴儿换尿布、喂奶、接送孩子上下学。在这方面,扎克伯格算是位“超级奶爸”,他的一张经典照片,就是为出生不久的女儿换尿布。1965年,美国的老爸们每周用在工作和照顾孩子、做家务的时间平均为49个小时,其中42个小时工作、4.4个小时做家务、2.5个小时照顾孩子。2013年,美国的老爸们每周平均用在工作和照顾孩子、做家务的时间上升到54个小时,其中38个小时工作、9.7个小时做家务、6.7个小时照顾孩子。老爸们每周的工作时间减少了4个小时,照顾家庭的时间却是增加了9.5个小时。
变化三:女性正成为高学历的职场人员
美国人视接受高等教育为改变经济地位的基础和途径,而现在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已超过男性,这意味着未来美国职场女性将具有更多的竞争力。从1970年代起更多美国女性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到1990年代,在校的男女大学生人数接近持平,而目前女性大学生的人数则是大大超过男性。2015年,美国在校大学生有2020万,其中女性大学生人数是1150万,男性大学生人数为870万。2014年在25至34岁的劳动力大军中,大学毕业的女性比大学毕业的男性要多出20%。这种教育趋势显示,在未来大学毕业的劳动力大军中,女性的比例将大大超过男性。
接受高等教育不仅能提高女性的经济地位,也使女性涉足更多由男性主导的行业领域,促使女性在职场上有着更广泛的发展空间。1968年,女性在医学博士、法学博士和工商管理硕士中所占比例只有10%,如今在这3种学位毕业生中,女性占了一半。过去女性就业集中的职业主要为中小学教师、护士、图书管理员、秘书和社会工作者,如今更多的女性成为医生、律师、大学教授、企业经理和科学家。当然女性在高薪行业要与男性并驾齐驱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在美国20个低薪职业中,女性就业人员占56%,而在20个高薪职业中女性就业人员仅占29%。
变化四:80后女性在收入上具有竞争力
80后女性可谓是美国有史以来教育程度最高的女性群体,而且在美国一些大都会城市,大学毕业的80后女性薪酬比同龄男性大学毕业生还要高。从美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4年25至29岁人群与1980年代同一年龄段人群相比,女性在教育上取得的成果远超过男性。1980年,25至29岁男性人群中,85.4%是高中毕业,24%为大学毕业,4.9%获得硕士以上学位;25至29岁女性人群中,85.5%是高中毕业,21%为大学毕业,4.1%获得硕士以上学位。到了2014年,25至29岁男性人群中,90%是高中毕业,30.9%为大学毕业,5.9%获得硕士以上学位。25至29岁女性人群中,91.5%是高中毕业,37.2%为大学毕业,9.3%获得硕士以上学位。80后女性在就业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与她们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比例较高有直接关系。而且在男女收入差距方面,80后女性比上一代女性做得更好,获得较高收入的80后女性,无疑为家庭积累财富和提高生活水平增添了助力。
变化五:儿童照料费用成家庭较大支出
美国的家庭结构基本上是以夫妇带着孩子生活的两代家庭为主,三代同处一个屋檐下在少数族裔家庭较为常见。美国人的观念上讲的多是父母有养育子女的责任,而较少讲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小两口结婚生了孩子,父母一般也不会伺候儿媳妇坐月子、当家庭保姆。由于现在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后在收入上不比男性差多少,特别是年轻人,夫妻俩工作赚钱总比只有一个人工作的收入要高,女性在生育后继续工作似乎也变得顺理成章了。在已婚女性有了孩子以后要不要继续工作问题上,女性主张工作的人数比例要远高于男性。在一项对18至34岁已婚人群的调查中,82%的女性表示女性有了孩子以后仍要继续工作,而男性持这种观点的人数比例为50%。
1965年时,美国带有孩子的夫妻家庭中,有40%的家庭是夫妇都工作,这意味60%的夫妻家庭中是靠一个人在外工作赚钱养家的。而如今,超过六成带有孩子的夫妻家庭是夫妇都工作。夫妻家庭两人都工作,对家庭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孩子由谁来照料。美国老人一般不会为子女照顾孩子,因此美国双职工家庭只能采取将孩子送到托儿所或幼儿园来照料。由于儿童照料费用不断上升,这也成为夫妻家庭的一项较大的支出。根据美国儿童照顾中心的统计数据,一名婴儿的照料费用在各州有很大差异,便宜的一年4863美元,贵的需要16430美元。在美国十几个州,一名婴儿一年的托儿所照料费用均在12000美元以上。
变化六:更多家庭仍面临照料老人的挑战
虽然说多数美国人靠自己养老,而不是依赖子女养老,但美国家庭仍面临家庭成员需要照料的挑战,女性每周照料老人的时间平均为3.5个小时,男性为2.9个小时。人口普查局对美国“时间都用到哪”的调查显示,照料老人的男性有89%的人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尽照料责任,照料亲属的男性有68%的人是工作、照料亲属兼顾。照料老人的女性有71%的人是一边工作一边尽照料责任,照料亲属的女性有59%的人是工作、照料亲属兼顾。而在“三明治世代”人群,也就是既要照料孩子、又要照料老人的人群中,78%的人是工作、照料家人两不误。其中62%的人从事的是全职工作,这类人群在平衡家庭和工作关系面临的挑战更大,2014年美国“三明治世代”家庭约占全美家庭总数的5%。
变化七:工薪族渴望工作和家庭更协调
人们工作不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有口饭吃就行,而是要使家庭生活过得更好。对于工薪族而言,只有工作才能换来劳动所得,但每天8小时、每周5天的工作周期,就会遇到未成年子女需要照料、年迈老人或是亲属需要照料的现实问题。工作赚钱才能让日子过得舒适,但照料家人也是一种家庭责任,要想鱼与熊掌兼得还真是不容易。在夫妇都工作的家庭,60%的男主人认为工作与照顾好家庭存在矛盾,而女主人认为存在矛盾的比例为47%。46%工作男女认为工作上要求经常会干扰家庭生活,而28%的人认为家庭生活会干扰到工作。
21世纪网络的发展为员工弹性工作时间提供了条件,人们也不必每天死守在办公室里耗上8个小时。美国工薪族现在选择工作也更注重工作是否有弹性。一项民调显示,89%的受访者认为,雇主应当为雇员提供弹性工作时间,以保证雇员在完成工作的情况下满足他们照顾家庭的需要。除了弹性工作时间,美国人还希望雇主能提供带薪的照顾家庭假。波士顿学院2014年的调查显示,89%的高技能工作父亲,其寻找新工作的一个主要考量就是雇主能否提供带薪的照顾家庭假。
咨询电话:64759996(9:30~16: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