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餐饮模型是一贯的,租一个店面,装修完,聘请专业厨师,然后去经营;而“隐食家”做的是组合模型,线上的预约服务平台+线下的公共厨房+民间高手型的私厨。吃货们可以自由预约自己喜欢的私厨,也可以自由选择去哪个公共厨房用餐,甚至在这里成为一个厨子。
自2006 年回国创业起,“隐食家”创始人张帆已在社交网络和数字营销领域征战了近10 年,且成功问鼎国内社交媒体领域的Top 1。但在这个“不适合朝九晚五”的创客看来,这仅仅只是虚名,他真正享受的,是多元化的创业乐趣。而这一次,早已深谙互联网商业逻辑的他选择打造一个聚集食客和主厨人、通线上线下的“复式未来餐厅”,解决的不是有关于“吃”的痛点,而是“岂止于食”的消费升级。
互联网+私厨
“创立‘隐食家’的想法来自于我的一个好友,他的夫人到特拉维夫旅行,早上购物观光,晚上则通过一个名为‘EatWith’的平台,从当地最好的50 位厨师中自由选择自己中意的主厨,然后前往用餐。”张帆说,这种既可私享创意美食,又可了解当地本土风情,进而真正地融入到“土著人”生活中去的分享经济模式一下子击中了他。事实上,在社交媒体领域做到国内最大后,喜欢不断接受挑战的他一直在寻找新的创业方向,而这种“类Airbnb”的餐饮模式与张帆的想法不谋而合。
当然,张帆并不是个“任性”而为的人。在创立“隐食家”的背后,还有更严谨的商业逻辑。“传统餐饮的成本在这两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断提升的高租金引发了一波倒闭潮,不少老牌餐饮连锁也同样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消费者的观念同样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主打新鲜感与私密性的私房菜及私厨正在不断涌现。”
在“私餐饮”的一片蓬勃中,张帆看到了趋势;“食色性也,食是人永远在追求的事物之一。但国内目前只有大众点评这一个美食搜索平台,且并不提供完整的私厨信息与相关预订,挖掘美食的方法还有些贫瘠。”按照张帆的创业准则,做一个产品,如果既要教育消费者又要教育市场真的会很累,但私房菜及私厨在北上杭等地区已经具备了一定市场和消费基础,社交人士、商务人士、亲朋聚会还有很多吃货都在寻找不一样的消费升级体验,大众对于分享式经济的认同很高,且存在天然的平台空白。“再加之餐饮是一种高频消费。平台可以赚到钱,私厨本身也可以挣到钱,是不靠补贴烧钱也能真正挣钱的生意。”
于是乎,隐食家“互联网+私厨”的模式正式落地。张帆和他的团队开始风风火火地通过各种渠道“寻私试菜”,并邀请专业的美食品审团指导评鉴。“短短几个月,光秋葵这一种食材,就尝试了清蒸、酒糟、凉拌等等N 种做法”,在张帆“神农尝百菜”的甄选下,如今已有120 余家“过关主厨人”接入了“隐食家”的PC端及APP端平台。
私厨+公共厨房
按照张帆的定义,“隐食家”是一个聚集食客和主厨人的分享型经济信息服务平台,探寻和邀请所有乐于分享厨艺的人成为隐食家,用“家中的餐桌”为吃货们提供独特的用餐体验。简单说来,就是厨师利用自家厨房提供用餐服务,吃货们通过软件寻找喜欢的厨师并下单预订用餐。同时,产品通过建立私厨在线交易模式,规范预订、支付、成单、反馈的流程,优化主厨人和食客在交易过程中的体验,建立主厨人和食客双向评分体系,为私厨模式提供身份、评级参考,从而拓宽受众群体。
但与“大众点评”等仅提供信息服务的单一线上平台不同,善打“组合拳”的张帆还开创性地拓展了隐食家“家中餐桌”的定义,在线下建立了公共厨房。所谓的公共厨房,就是由隐食家或与其他场地合作方一起打造的“第三空间”,这里提供了厨具、调料、餐具、桌椅、沙发,甚至卧室等配套。这一方面为食客们提供了用餐空间,也缓解了小部分食客对于“上陌生人家吃饭”的顾虑。更重要的是,这为那些本就爱好做饭但还缺少一些硬件条件的美食手艺人提供了一个几乎“零成本”的“餐桌”。
“共享经济在‘吃’这个领域的应用就是去发掘散落于民间的、喜欢并擅长自制美食的人。培育和发展私房菜及私厨,仅仅做存量市场是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平台需要尽力减少壁垒,开发增量市场。”张帆将“隐食家”线上平台与线下厨房的组合初衷,归结为更长久更多元的生命力及“私餐饮场景”。就如同张帆的设想,这些线下空间在培育私厨的同时,也给了用餐者更自由放松的场地。他说:“吃货们可以在享用私厨的同时进行团队建设,玩玩桌游,开个派对,甚至可以在这里安排定制求婚仪式,满足结合私厨的各种场景需求。当然,在这个空间中,和主厨人零距离的互动交流,也可以是许多美食爱好者重视的另一种体验。”
不仅如此,“隐食家”的公共厨房还成为了一个“神奇的端口”,目前已有一些知名厨具和食材品牌将隐食家公共厨房视为做展示、做落地的对接渠道。而除了上海淮海路、古北的“自营厨房”之外,“隐食家”还在持续扩展与魔方公寓及一些高端咖啡馆甚至高端房产中介合作的“第三方空间”。
多赢组合的叠加效应,让张帆和他的“隐食家”突围而出。
岂止于食
“隐食家首先建立模式,慢慢形成规模和品牌,然后落地到平台;线下公共厨房更好地降低门槛,保障私厨供应的稳定性。”可以说,连通线上线下的“隐食家”就是张帆心中“未来餐厅”的雏形,而美食爱好者们对于高性价比私享美食体验“络绎不绝”的捧场也给予了“隐食家”良好的市场反馈。
另一方面,组合经营的模式也为这座“未来餐厅”创造了更多元化的盈利可能。除了10%的佣金模式之外,充分利用公共厨房这一第三空间的场地价值以及“神奇的接口效应”也能为“隐食家”带来一定的收益。此外,由于“吃”是个很广阔的高频领域,当平台积累到足够的用户,还可通过广告营销、电商等多种模式转换和变现流量价值。
目前,这方听起来就挺酷的“复式未来餐厅”已在获得百万美元级别天使轮的基础上,开启了A 轮融资之旅。至于“隐食家”未来的经营发展,张帆亦有明晰的“雕琢规划”。按照他的时间表,到2015年10 月,“隐食家”将完成200 家私人/公共厨房+500 名主厨人的“200+500”计划。未来,“隐食家”还将在植根上海、北京、杭州的基础上,拓展挖掘更多城市的靠谱私厨,推出以当地餐饮为特色的旅行产品线,同时推出平台专属的会员预付卡、引入料理培训及私厨争霸赛等更多样的复合元素。而这种“1+x”的多样可能,也为这座“岂止于食”的“未来餐厅”注入了更丰沛迷人的想象力。
记者手札:
从2014 年至今,国内私厨市场的格局出现了不小的变化:活跃于民间的私房菜与私厨不断增多、创业团队开始逐渐涌入,媒体们开始关注“私”餐饮的故事,再加之VC/PE 们的青睐,这些都加速了私厨产业的发酵。当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寻求消费升级时,作为中国人最受重视的消费之一,“吃”的升级尤其受到关注。人们对于私厨以及私房菜的认知与接受程度正在不断上升,需求亦在不断增强。而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私厨市场的整体规模还不大,私厨的隐秘性也较高,业内专业人士普遍认为,类似大众点评、饿了么、美团,甚至阿里等大玩家暂时还不会考虑进入这个市场,而这无疑给了创业者们理想的窗口期。
作为共享经济在餐桌和厨艺上的应用实践者,张帆没有简单地将自己的私厨平台打造成1.0 版的资讯平台,而是将产品解构成“平台、主厨人、公共厨房”三个部分,用线上线下的组合联动打通了共享经济的“新蓝海”。在这样的模式下,食客们可以拥有更自由私密的体验环境,私厨们被赋予了更低成本的“手艺变现”,整个项目本身也有了更稳定与多样的盈利模式。可以说,通过“隐食家”这座“未来餐厅”,私家主厨带给食客们的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包含美食、社交、文化等多种元素在内的个性体验。
- 组合赚钱 | 张瑾
- “言几又”联合创始人袁岳:求同存异 多维发展 | 甄爱军
- Uptown店主Sophia:“小众”唱片 “大众”组合 | 陈悦
咨询电话:64759996(9:30~16: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