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掏空”到“注入”的转变
2006-10-20 | 作者: 贺宛男 | 来源:
随着对大股东清欠日益严厉,包括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央行、公安部、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在内的7个重量级部委,合力围剿大股东占款,中国股市的这一顽症将得到根本治理;与此同时,大股东正从“掏空”转而为“注入”,从向上市公司“伸手”,转而为上市公司“援手”,股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股市长期向好的基础业已奠定。 随便举一个例子,就拿近期向海尔集团定向增发、购买其空调资产的个案来说,5年前,青岛海尔也曾向大股东购买过空调资产,那时是小股民出钱大股东套现,以20亿元巨资收购海尔空调5.5亿元的帐面资产,大股东净赚14.5亿元,上市公司却需每年摊销1.45亿元(10年摊销),收购后5年,上市公司业绩一年不如一年。5年后的今天,海尔集团以旗下四块空调资产(空调电子、合肥海尔、武汉海尔及贵州海尔)共7.1亿元注资,2007年将带来不少于9000万元的净利润;资产评估实打实不说,大股东出的价钱比二级市场股价还高10%。不仅如此,海尔集团还承诺从今年10月1日起,上市公司可免缴商标使用费,无偿使用“海尔”商标,而2005年商标使用费为7020万元。在此以前,一些上市公司以数亿巨资从大股东那儿买下商标的不要太多哦。 客观地说,青岛海尔在诚信方面还是一家颇不错的公司,记得有一年还曾获得过央视最受尊敬的上市公司奖,这样的好公司尚且要变着法子为大股东作贡献,同是大股东,而今今为什么变“掏空”为“注入”,连一年7000多万的商标费都不要了呢?理由很简单,少拿上市公司7000万商标费,后者增加7000万利润,若按10倍市盈率计算,市值就可增加7亿元,海尔集团按其增发后44%的持股比例,就可增加市值3.08亿元,拿出去7000万,拿进3个亿,这样的账谁都会算,而实际上股市上的市盈率远不止10倍。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对小股民来说,上市公司利润增加了,充其量赚几个涨停板,对大股东来说,给市场一点甜头说不定就能换来金山银山! 放眼四顾,类似的“好消息”越来越多。广州控股旗下一家高速公路公司20%股权,帐面值1.46亿元,挂牌出售卖到6.62亿元;安源股份1亿多元难以收回的应收帐款,七转八转由别人帮着承担了;刚改名不久的水井坊,一条外资可能并购的消息,尽管尚未达成任何协议,10月17日那天竟一日两公告,好消息唯恐天下人不知;至于收购大股东优质资产、稀有资源,直至“蛇吞象”式的并购更是屡见不鲜。优质资源早就在那儿了,为什么以前极少注入,而今突然一下子遍地开花,从地下冒出来了?正所谓无利不起早,天下熙熙皆为利也,拿出去1个亿的资产,换来10个亿甚至几十亿的市值,而且都是当当响的可以流通的真金白银,这样的好买卖上哪儿找去? 笔者始终认为,中国上市公司业绩低下是人为造成的,哪有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中国股市却一市独熊的道理?祸起萧墙,坏就坏在股权分割上。都说执法不严,对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必得乱世用重典,其实,马克思早就说过,有300%的利润就敢冒杀头的风险,而掏空上市公司常常是一本万利甚至无本生意。现在不一样了,你掏空上市公司1个亿,市值损失就将以10亿、几十亿计,只有傻瓜才会做这样的傻事!在全流通条件下,凡大股东有优质资源的,迟早都会注入,因为唯有注入到上市公司才能换得十几倍数十倍的效益;凡大股东没有资源的,社会上的方方面面资源也会千方百计地迎上来,资本的逐利本性使然也。 当然并不是“注入”就一好百好。注入的可以是“肉”,也可以是“水”,如果说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以前是防“掏空”的话,以后主要将是防“注水”,即虚构利润拉升股价。而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随着对大股东清欠日益严厉,包括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央行、公安部、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在内的7个重量级部委,合力围剿大股东占款,中国股市的这一顽症将得到根本治理;与此同时,大股东正从“掏空”转而为“注入”,从向上市公司“伸手”,转而为上市公司“援手”,股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股市长期向好的基础业已奠定。

本栏其他文章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期刊搜索
期数:
栏目:
作者:
标题:
全年订阅价格:¥88.00
从2021年开始,《理财周刊》全年12期,每月1日发行。付款成功后,您将获得《理财周刊》电子刊一年的阅读权限,包括新发行的杂志以及2015年后的往期杂志。《理财周刊》电子刊的阅读方式:《理财周刊》官方网站"www.moneyweekly.com.cn";搜索添加微信小程序“理财周刊杂志”。
全年订阅价格:¥300.00
《理财周刊》纸质杂志(公开订阅发行12期),邮发代号:4-866。
咨询电话:64759996(9:3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