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多少钱最幸福
2017-03-31 | 作者: 陈悦 | 来源:
“我不幸福,因为我没钱”是一种很普遍的想法,那么,如果你赚够了钱就会幸福吗?会不会还想要赚更多的钱呢?……这些问题似乎并不容易回答。事实上,对上述问题困惑不已的,大有人在。
    

多赚一点真会更幸福吗?

长久以来,关于“幸福与收入”的关系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学术界。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伊斯特林就提出了“幸福-收入悖论”,亦即当国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收人与幸福之间将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后续的各种研究中,学者们不断地发现各种收入与幸福度不协调的情形,并将这一难题称为“伊斯特林悖论”或“幸福-收入之谜”。

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均出现了这种“伊斯特林悖论”现象。研究显示,在人均GDP较低的阶段,GDP的增长使幸福曲线的上升坡度很陡;而到了人均3000美元至5000美元的水平之后,GDP进一步增长并不能带来同比例幸福感的增长。

对于英国的研究数据也显示,从1957年到2005年,英国国民平均收入几乎翻了两番,但是同期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的国民比例从53%,下降到了36%。

在我国,如果要说经济最为繁荣、人均GDP也最高的城市,非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莫属,而反观“2016年最幸福城市排名”,青岛、杭州、惠州、烟台、珠海、成都等人均收入并不高的城市反而名列前茅。

以上这些研究结论无疑会让我们感到更为困惑——如果更高的收入不能带来幸福,那么,当我们实现了“温饱有余”以后,还想继续赚更多钱是为了什么?一个人究竟赚多少钱才最幸福呢?要回答这些“高难度”的问题,不如先向自己提出以下3个问题。

问题一:你会无止境想赚钱吗?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通常用“效用”这一概念来衡量幸福感。无论是我们吃了一顿大餐,看了一场电影,买了一只名牌包包,在任何的金钱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感,都称其为“效用”。如果连吃两顿大餐,连看3场电影,甚至是买到了第4个“必买包”……显然不会再有获得第一份满足时的幸福感,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

然而,通常在我们度量各种物质商品所能带来的“效用”之时,金钱本身的边际效用则被视为相等,即,每多赚一元钱所增加的幸福感是相等的。这也让大多数人在内心深处形成了“越有钱越幸福”的刻板观念,因而有了钱却还想赚更多的钱,没有止境。

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无论是“伊斯特林悖论”,还是各国的实证研究似乎都在向我们述说着关于金钱本身的“边际效用递减”的真实性。这就意味着,当一个人达到一定的经济水平后,继续增加财富所带来的幸福感就不会再同比例增长,甚至还可能会降低。换言之,多赚一点钱未必总能让人感到更幸福,“我不幸福,因为我没钱”的说法似乎也并不靠谱。

问题的关键恐怕在于,大多数人都想有更多的钱,却只有少数的人会经常仔细思考“赚钱”这件事本身。“赚得更多”将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幸福,而其代价又是什么,它与自身幸福的“平衡点”在哪里?

在此基础上,不妨再次问自己:我会无止境地想要赚更多钱吗?

问题二:你会牺牲幸福去赚钱吗?

一个人之所以不愿无止境地追求财富,除了财富“效用”的降低以外,还因人的幸福感来源远非只有“收入”,而是多重的。当想要更多财富的愿望,与其他的生命需求如健康、安定、自由、亲情等相违背,“钱”就未必是最值得追求的东西。

同样是一句“我不幸福,因为我没钱”,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其背后所反映的“不幸福”的本质却可能大不相同。即使是在相同经济层面上,当一个人觉得自己“钱少”,可能指的并不是赚钱少,而是资产较少,如没有房、没有车等等;也可能不是认为自己的绝对收入水平较低,而是相对于他人而言的“不公平感”。

有趣的是,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人们被问及会如何在两份工作中作出选择。第一份工作的收入水平(即“绝对收入”)较高,但相比于与自己能力相同的同事的“相对收入”较低,另一份工作则相反(绝对收入低,相对收入高)。实验结果是:62%的人认为后一份工作更快乐,但讽刺的是,同时84%的人却实际选择了第一份工作。在这里,钱不再是个“效用”问题,而是直接与“幸福”发生了对立。

然而,同样陷入这种矛盾中的,也许还有健康、家庭、自由等幸福的要素。年轻时用健康换金钱,到老了却又想用金钱换回健康;赚钱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结果却让孩子缺少了陪伴……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而又有多少人早已为了赚钱而丧失了自由?

很显然,幸福是一个综合的指标。学界对这类幸福指标的研究较多,如“中国家庭幸福发展指数研究”将经济、健康、文明和社会作为影响家庭幸福的四大维度,在此我们不作赘述,唯一想要说明的是,人们时常以“赚钱少”为借口证明自己的“不幸福”,事实可能远非如此。当感到不幸福的时候,不妨更多地去关注幸福的综合指标,找到不幸福的真正原因。

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问过自己:我会以牺牲幸福为代价只为赚更多钱吗?

问题三:你的幸福究竟是什么?

在本期封面文章中,我们换一个视角,将以“财富”为中心衡量幸福转变成以“幸福”为中心反观财富。我们以所在地人均收入2倍、3倍和5倍为标准,构建了3种收入水平下的“幸福模型”,意在找到不同经济状况下可能的幸福状态。

月收入1万元幸福的“落脚点”,可以是在大城市扎根的“小确幸”,也可以是“逃离北上广”过舒适惬意的人生;月收入1.8万-3万元,能达到“中产幸福”的标准,生活无忧、追求精神质量的同时,也要战胜“焦虑”,方能幸福;成为月收入3万元以上的社会“精英”,恐怕是许多人梦想中的“幸福”,可实际上成功所带来的究竟是真正的幸福,还是更深的空虚,也值得每个人深思……

不过,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要执着于我们罗列的“幸福指标”,也不要将这3种层次的幸福程度作纵向比较,得出“收入越高就越幸福”或“符合的指标越多就越幸福”的结论。显然,即使是同样经济状况下的两个人,其幸福状态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而在不同经济状况下的人也完全可以拥有同等的幸福感。

试想,无论是通过努力达成一个目标,完成一件艺术作品,还是投身于一种高尚的信仰……都是任何人均能指望的“幸福”,而这些事情难道可以通过客观指标去衡量吗?在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中,当人们的基本温饱安全得到满足以后,幸福就上升到尊严、价值与能力的层面,真正的幸福是一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以及人格的完善。

在心理学领域,这种思想形成了“积极心理学”之分支,专攻人类“幸福”问题,认为“幸福”是一种可以被习得的能力,而不由客观环境决定。因此在幸福面前,人人平等……可见,如果将“幸福”置于这样的范畴中,则基本可以抵消幸福和经济收入的关系,得出“幸福与财富几乎无关”的结论。

对每个人而言,都有一个最简单也最难的问题:我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我”赚多少钱最幸福?

仔细思考了上述3个问题以后,再来回答“赚多少钱最幸福”的问题,相信每个人都会得出各自不同的答案。

追求幸福与理财一样,都是相当个人的问题。抽象地问赚多少钱最幸福,就像问对所有人适用的理财方法一样,没有意义。

幸福与理财的关系在于,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理财目标”,他就在财富与幸福之间架起了桥梁;当他因不可能实现全部目标,而不得不作出一定取舍时,就是在寻找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幸福”。而有了目标和取舍,才能将幸福作为前提去赚钱。

实现幸福的方法,也像遵守理财原则一样,既不对当下任意挥霍,也不对未来盲目追求,而是适度节制、控制风险,期待未来、活在当下。

理财本身就是一门追求幸福的科学,相比于“如何提高理财收益率”、“如何拥有更多的财富”等,不如先思考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请问自己:“我”赚多少钱最幸福?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期刊搜索
期数:
栏目:
作者:
标题:
全年订阅价格:¥88.00
从2021年开始,《理财周刊》全年12期,每月1日发行。付款成功后,您将获得《理财周刊》电子刊一年的阅读权限,包括新发行的杂志以及2015年后的往期杂志。《理财周刊》电子刊的阅读方式:《理财周刊》官方网站"www.moneyweekly.com.cn";搜索添加微信小程序“理财周刊杂志”。
全年订阅价格:¥300.00
《理财周刊》纸质杂志(公开订阅发行12期),邮发代号:4-866。
咨询电话:64759996(9:3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