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IPO加速的问题究竟在哪
2017-01-20 | 作者: 刘畅 | 来源:
在过去10年间,A股的新股发行一直在一个怪圈内循环:即“停发、恢复IPO、IPO加速、再次停发”。如何打破这个怪圈?恐怕要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来一个彻底的改变。
    

新股发行悄然提速

本轮新股发行始于2014年6月,在IPO重启之初,每月新股发行批文大约在11家左右。而到了2015年3月,“牛市”已然为大家认同,IPO已经是每月20多家的节奏了。

2015年4月23日,证监会宣布核发25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值得注意的是,这批25家首发企业是在当月内核准的第二批IPO企业。就在4月2日,证监会才刚刚向30家公司下发了IPO批文。这意味着,在2015年4月份累计有55家企业获得IPO批文,IPO发行节奏变成“一月两发”。

众所周知,2015年6月爆发“股灾”,IPO再度短暂暂停。到2015年11月末,在国家队强力救市、市场企稳之际,IPO也再次恢复。

自2015年11月份恢复IPO发行后,一直到2016年上半年,监管层的发行节奏还是颇为谨慎的,基本保持了每月1~2次的批文下发节奏,每次放行的上市企业数量也控制在7~9家之间。上半年总体有70家企业获批发行,每次放行的IPO融资规模均在100亿元以内,总体融资规模在418亿元左右。

然而,2016年下半年开始,IPO放行的节奏明显加快。

自7月份首批放行13家开始,下半年每次的过会数量基本维持在13家上下。在数量上增加之外,11月份开始IPO批文的下发次数也进一步增加。证监会原本“每月两发”的批文节奏,在11月份开始变为每周批一次,即“每月四发”。在这样的节奏下,整个2016年下半年共有205家企业获批,融资规模达1399亿元,均超过上半年数量的2倍左右。

整体来看,截至2016年12月31日,证监会在2016年共核准了275家公司的IPO申请,核准的募资金额超过1800亿元,以核准IPO公司数量而论,在A股历史上居前三位。

进入2017年后,IPO依然在加速之中。

继1月6日核发14家公司的IPO批文后,1月13日证监会再度核发10家企业IPO批文。

对此,多家机构表示,2017年新股发行节奏或将进一步加快。其中,中金公司称,随着A股IPO加速,预计今年将消化500家左右IPO存量,融资规模在3000亿元左右。

引发二级市场波动

新股发行提速不断考验市场承载能力,由于新股以中小市值股票为主,所以中小板、创业板受其影响更大。

1月16日,创业板盘中跳水跌幅一度达到6%,创下股灾以来新低,近半数个股跌幅超过5%。值得关注的是,当日创业板龙头乐视网复牌,早盘一度涨幅超过8%,但仍以下跌1.12%收盘;盘中更是最大下跌5%,换手率7.68%也为半年来最大。

“3000多点的位置和5000点左右位置IPO的数量差不多,可能反映出证监会的一种导向,尚不去说注册制,但实际上在做类似注册制的事情。”一大型券商投行人士近期公开表示了他的担心。

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亦表示:“新股的大幅供给造成了中小创和次新股的下跌。”

基于这样的理解,私募大佬、网络大V吴国平近期给管理层写了一封公开信。他抱怨道:“目前市场新股发行的速度简直比注册制还要厉害,这立足国情、立足中小投资者了吗?至少目前大部分股民的心声都是希望慢一点,让市场的生态更完善些。立足国情的改革,立足中小投资者的改革,那就是一定要市场有活力,没有活力,一切无从谈起。”

近期,新浪财经还就“IPO提速对A股是好事还是坏事?”进行了一场网络调查。逾万名网友积极参与其中,其中超过9成网友认为目前IPO过快,并且会导致市场低迷。

为此,有股评人大声疾呼:“暂停IPO和一切再融资,千万不能再批新股了,准备发的新股也应该紧急叫停,市场稳定压倒一切,特别是马上要过春节的情况下,让股民过一个好年比什么都重要!”

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1月15日,新华社发文指出:“适度加快IPO速度与加强核查,可以给力实体经济。”新华社表示,IPO家数虽多,但融资总量占比不大;IPO节奏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股市的融资功能;在经历了多次暂停和重启之后,IPO正逐步走向常态化。

文章还引用专家观点指出:“现在IPO的排队时间一般需要2到3年。为了在排队过程中保持公司基本面不发生大变动,很多行业龙头企业不敢投资大项目,错过了很多发展机会,非常可惜。适度加快新股发行速度与加强上市核查并举,可以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也有利于间接引导民间资本流入股权投资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一些业内人士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证券日报副总编辑董少鹏认为:“IPO拖垮市场的观点不成立,新股争夺场内资金不强烈,创业板整体回落,主要是由于前期创业板估值过高。对于IPO加速无需不必要的恐慌,需要加以引导。”

中信建投证券执委会委员刘乃生也表示,从A股的历史经验来看,IPO融资规模并不能决定股票市场的走势。随着中国A股的进一步市场化,无论是IPO的节奏还是股票的走势都应该由市场决定。

凸显新股发行制度漏洞

目前,关于IPO加速,有说“好”,也有说“坏”,多数人都是站在自己立场上各表一方。种种争议背后凸显的是目前新股发行制度的漏洞。

是否有漏洞?有怎样的漏洞?只要把A股市场2016年涨幅最大的个股排个名次,就一目了然。

目前有3000多只A股上市公司,如果将年度涨跌幅排个序,就会发现一个非常奇葩的现象:涨幅最高的前60只股票都是今年刚刚上市的新股。其中涨幅第一的就是2016年11月刚刚上市不久的“海天精工”,年度涨幅1068.5%。一年涨幅超过10倍!就是第60名的那只股票,其年度涨幅也有2.8倍。

“海天精工”这个新股王,上市后走出了29个涨停,逼平了此前由“乐凯新材”和“暴风集团”保持的新股首发连续涨停纪录。

公开资料显示,海天精工就是个生产机床的公司,虽然自带“中国智造”概念,但公司业绩并不突出,2015年公司营收9.91亿元,同比下滑2.22%,净利润5904.60万元,同比减少27.77%。

就是这样一只业绩一般的新上市股票,为何能连续29个涨停板?为何2016年年度涨幅最大的前60只股票都是上市时间不到一年的次新股?

这个在全球资本市场都少见的怪现象,暴露了我们A股发行制度的两大漏洞。

漏洞之一:凭借资金量申购新股。

在中国香港股市,没有人炒新股,因为新上市股票执行“一人一手”的政策,每人就一点新股——有啥好炒的呢。但是A股的政策是“资金量越大可以获得更多新股”,这样一来新股集中在少数大户以及机构手中,非常容易操控股价。

漏洞之二:低价上市。

早些年,“新股高价上市”广受诟病,为了把利益还给二级市场,于是新的上市规则都刻意要求新股IPO时要“低价上市”。

管理层用心良苦,但是反映到市场却异常扭曲。因为新股集中在少数资金雄厚的大户手中,加之“低价上市”,这样一来,炒作新股的空间更大。

还是以新股王“海天精工”为例,这只股票发行价为1.5元,是A股自2002年以来IPO发行价最低的个股;而流通股只有5220万股,并且集中在少数中签大户手中,有个几千万元就可以轻松控盘,所以股价非常容易被炒作。

由于新股发行制度上存在缺陷,新股挂牌后连续涨停,往往股价涨至高位时才打开涨停板,这也导致市场需要更多的资金进行承接,客观上对市场资金面会造成一定的压力。而且,由于股价涨至高位,新股风险无形中被放大,进而放大了整个板块的风险。

新股集中在中小板、创业板,这两个板块“跌跌不休”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链接:

美国股市百年发行股票5千只

美国市场上市最早的个股是1899年12月31日上市的通用电气。截至到2016年底,在117年的时间里,合计上市的股票数量目前是5449只。

而A股,从1990年12月19日第一批个股上市,到2016年底,过去了26年的时间,而A股合计的数量已经达到了3187只。

我们只花了四分之一的时间,就发行了美国接近60%的股票数量。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发行新股,不久A股的股票容量将会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上市公司的质量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又如何呢?能不能有像通用电气一样,持续经营100年的好企业呢?

从指数的表现来看,2016年A股市场远远落后于海外其他市场。英国富时100指数、道琼斯工业指数涨幅在10%以上,法国CAC指数涨幅4.85%,日经225指数去年小幅上涨不到0.5%,而深圳成指和上证指数全年下跌19%和12%。

那些有着百年历史的海外资本市场,之所以能够长期向上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市场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市场。

据统计,纳斯达克每年有大约8%的公司退市,其中大约一半是强制退市;纽交所的退市率大约为6%,其中约三分之一是强制退市。

再加上数量众多的自发性私有化退市,在成熟的海外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质量只会越来越好,指数也自然持续向上。

本栏其他文章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期刊搜索
期数:
栏目:
作者:
标题:
全年订阅价格:¥88.00
从2021年开始,《理财周刊》全年12期,每月1日发行。付款成功后,您将获得《理财周刊》电子刊一年的阅读权限,包括新发行的杂志以及2015年后的往期杂志。《理财周刊》电子刊的阅读方式:《理财周刊》官方网站"www.moneyweekly.com.cn";搜索添加微信小程序“理财周刊杂志”。
全年订阅价格:¥300.00
《理财周刊》纸质杂志(公开订阅发行12期),邮发代号:4-866。
咨询电话:64759996(9:3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