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工作小城生活之钟摆族
2016-09-15 | 作者: 甄爱军 | 来源:
既能抓住更多更好的职场机会,又能够享受到更低的生活成本,目前越来越多的一线城市职场人士选择了双城生活,变成了在大城市工作,小城市生活的“钟摆族”。
    

双城生活正在兴起

每天,我们都能在上海虹桥高铁站看到被称之为“钟摆族”的人。他们早上从居住地如昆山、嘉善或者苏州乘坐高铁到上海虹桥站,然后换乘地铁2号线、10号线赶到公司,下班之后再从虹桥乘坐高铁返回。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地点被安排在两个地方,而他们在工作日,每天都会往来于这两个地方。还有另外一类人,他们把家安排在了距离上海更远的城市如宁波、无锡等,“钟摆”频率没有前者频繁,而是以一周为时间单位往返于家与公司之间,平时租住在公司附近,每个周末回家一次,大多数人借助高铁,也有人采取自驾形式。

这两大类人群所选择的生活,被称之为双城生活。顾名思义,是指居住在中心城市周边卫星城市,将高铁动车、地铁轻轨作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往返于居住地和工作地城际之间。

双城生活在海外很常见。比如有过日本经历的赵先生告诉本刊记者,他那时上学在东京,而在另外一个城市打一份工,居住在中间一个小城市,每天往返于3个城市之间,但依靠非常发达的城际铁路,来回都很方便,而日本民众也已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此外,在美国、德国等国家,每天穿梭于两个城市之间的上班族非常普遍,甚至出现跨州上班的情形,比如美国的纽约市与新泽西州之间。

在国内,选择双城生活的人也越来越多。一项小型调查结果显示,在2010年嘉善南站开通高铁之初,该站每天的到站人数大约在1000人次左右,但6年后的今天,日平均到站人数激增到了5000人次,其中有将近一成的人为固定的上海虹桥站与嘉善站之间的“通勤族”。

记者同时发现,双城生活在一线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之间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如北京与廊坊、燕郊之间,上海与嘉善、昆山、苏州之间,广州与佛山、深圳与东莞之间等等,都可以看到这类人群。

多重因素共同促成

一线城市不断上涨的房价让人望而生畏,但职场的巨大发展机会却又使得人们想要留下来,于是双城生活成为了折衷的解决方案。而最为关键的是,随着我国高铁建设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城市空间格局,由此使得人们可以跳出单一城市置业的桎梏,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寻找机会,双城生活得以由梦想照进现实。

收入、房价与职场发展空间方面的关系,是“钟摆族”选择双城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以上海为例,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年夏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数据显示,上海白领月薪为8962元,对于一个白领家庭来说,每年21.5万元的收入,看上去挺高,但相对于300万元的购房门槛,又是那么遥远,即使不吃不喝也要将近5年时间才能攒出百万元的首付款。由此来看,一线城市的高房价已经成为部分白领家庭难以跨越的障碍。而反观一线城市的周边城市,如江苏昆山,即使房价已经大涨,但首付50万元,基本能够买到一套80平方米左右的两房,而这样的购房条件,对上述白领家庭来说,难度小多了。

此外,一线城市的职业发展空间很大,也是多数“钟摆族”宁愿选择双城生活的主要原因。就薪酬方面来说,一线城市与周边城市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据《2016年夏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数据显示,同样为白领阶层,上海白领平均月收入达到8962元,但在无锡,则只有6095元,两者相差近三分之一。相对周边城市而言,一线城市工作机会多,上升空间大,即使是做同一份工作,也因为业务量大而使得收入水平较周边城市要高。而且有很多工作机会只在一线城市才能找得到,比如高端服务业等等。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高铁的迅猛发展,缩短了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使得人们选择双城生活有了可靠的交通保障。之前需要半天甚至一天的旅程,乘高铁出行只需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便能到达。而且高铁运输条件稳定,不太受天气因素影响,因而产生了半小时、一小时交通圈的概念,出现了同城化效应。

记者也注意到,铁路部门也在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推出通勤高铁以满足“钟摆”上班族需求。如上海铁路局在浙江为方便上班族,新开了两条通勤高铁线路,诸暨往返杭州和湖州往返杭州。杭州到诸暨90公里的路程,自驾出行近两个小时,但高铁全程只需26分钟,二等座票价也只要30.5元钱。

城市群发展大势所趋

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观察,国家推出城市群规划,形成一个超级城市引领多个卫星城市共同发展的格局。但超级城市人口规模不可能无限制增长,因此必须依靠周边卫星城来吸纳分流部分人口,为超级城市“减负”。

未来,我国将会形成“3+8”的城市发展格局,即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三大超级都市群,加上8个大型城市群。在今年6月初,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我国第一个超级城市群已经获得官方确认。另外,未来还有两大超级城市群也将陆续获得官方确认,即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而随着8个大型城市群获得确认,未来中国城市格局将形成在15%左右的国土空间之内,聚集60%~65%的人口,贡献85%~90%的GDP。

可以预见,城市群格局形成之后,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必然加速,在行政区划上,它们隶属于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城市,但在经济意义上来说,他们只属于一个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从国际经验来看,城镇化走向成熟的阶段,就会形成更具威力和影响力的城市经济圈,中国也不例外。完善发达的交通网络是保持大城市活力,支撑“大都市圈”发展的前提。而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使得大都市圈的发展有了坚实基础。

一线城市人口数量受到控制,那么有什么办法来解决人口不断涌入的难题呢?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提出用城市群的办法来破解大城市人口膨胀问题的设想。以上海为例,将来将依靠周边网络城市的发展,并加强区域间的流动性,形成同城都市圈、融合城镇圈、复合生活圈,突出开放协调、区域一体的空间架构。其中,都市圈通勤时间控制在1.5个小时之内,城镇圈生活半径则为0.5个小时。同城都市圈中的其他城市将会吸纳、分流超级城市的人口数量。

此外,国内其他一线城市也已经确定了未来人口控制规模。根据4个一线城市的规划,截至2020年,北上广深各自的常住人口目标分别限定为2300万、2500万、1550万和1480万。对照2015年官方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北上广深未来5年的人口净增量分别还剩下129.5万、85万、199.9万、342.1万。在四大一线城市增量有限的情况下,未来北上广深周边的卫星城市,将会吸纳更多的新增人口。

认真经营双城生活

双城生活有别于在一个城市内工作生活,存在一些比较独特的风险,对于已经习惯了在一个城市生活的人来说,双城生活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认真面对。

我们认为,首先要妥善安排好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对于生活和工作在同一城市的人来说,只要居住地与工作地之间不必过于遥远,这些都不是问题,比如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充电学习等。但如果工作和居住异地,这些就会成为问题,业余充电和下班回家可能会产生冲突,使得两者不可兼得。但为了今后在职场上有更好的发展,这些问题必须得到很好的解决。

其次,医疗和教育方面也需要提前考虑。不可否认的是,真正实现大都市圈的优质资源均衡共享仍需一个漫长的过程。比如一线城市所特有的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对于周边卫星城市来说,由于辐射力度不够,很多人难以享受得到。那么,住在周边卫星城市,日后子女上学问题该如何解决,也需要提前规划好,免得到时候走投无路。

当然,从发展角度来看,选择双城生活,也应该考虑到改善生活条件,在未来换成同城生活。毕竟,工作生活在一线城市,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考虑,如自身发展、薪酬福利、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都要优于周边卫星城市,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同时,也要努力提高“财技”,多条路径创收,在未来改善居住条件的时候,能够回归一线城市。

本栏其他文章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期刊搜索
期数:
栏目:
作者:
标题:
全年订阅价格:¥88.00
从2021年开始,《理财周刊》全年12期,每月1日发行。付款成功后,您将获得《理财周刊》电子刊一年的阅读权限,包括新发行的杂志以及2015年后的往期杂志。《理财周刊》电子刊的阅读方式:《理财周刊》官方网站"www.moneyweekly.com.cn";搜索添加微信小程序“理财周刊杂志”。
全年订阅价格:¥300.00
《理财周刊》纸质杂志(公开订阅发行12期),邮发代号:4-866。
咨询电话:64759996(9:3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