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新规真要扼杀支付宝吗
2015-08-07 | 作者: 邢力 | 来源:
7月31日,央行推出了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严厉”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一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许多剁手族大喊今后再也不能痛快网购了,更有人直指央行新规就是为了维护银行垄断地位,扼杀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创新产物,事实果真如此吗?
    

7月31日,央行在其官网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第三方支付账户的开立、消费限额、转账以及金融理财等方面都做出了严格的限制。

央妈出狠手规范第三方支付

根据意见稿,个人客户可以开立综合类支付账户,其余额可以用于消费、转账及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或服务,但条件是支付机构必须自主或委托合作机构以面对面方式完成身份核实,或者以非面对面方式核实身份,但通过5个(含)以上合法安全的外部渠道对身份基本信息完成多重交叉验证。而消费类支付账户的余额仅可用于消费以及转账至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包括借记和贷记账户),不可用于转账至其他账户,也不可用于购买投资理财产品或服务。

备受关注的是,意见稿规定,支付机构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比如仅仅采用输入密码、手机验证码以及手势识别等方式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5000元 (不包括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转账)。

采用不足两类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应不超过1000元,且支付机构应承诺无条件全额承担此类交易的风险损失赔付责任。同时对综合类支付账户、消费类支付账户分别规定了年累计20万元、10万元的支付限额。

意见稿还要求,除单笔金额不足200元的小额支付业务,以及公共事业费、税费缴纳等收款人固定并且定期发生的支付业务外,支付机构不得代替银行进行客户身份及交易验证。

“支付宝”们的余额支付受限

所谓的200元、1000元、5000元、10万元及20万元限额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今后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购物的时候究竟会不会受到限制呢?

首先看200元小额支付限额。目前许多第三方支付系统都有小额支付免输密码的功能,有些免密支付限额甚至可以达到2000元。虽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用户支付,但由于无需密码就可以完成支付,一旦用户账户或手机被盗,账户里面的钱很容易被转走。为了用户安全考虑,央行规定小额免密最大限额为200元。

但是200元的限额对于已普遍使用的快捷支付会否产生影响现在还未可知。因为你之所以能那么迅速完成银行转账支付,是因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留存了需要银行验证的信息,用户发出指令后,第三方支付机构代替客户完成了原来十分繁琐的需要不断跳转网页的信息验证步骤。但如果超过200元以上的交易,支付机构就不得代替银行进行客户身份及交易验证的话,那理论上说,用户和数据就会再次回归银行,快捷支付或许就会变得不再那么快捷了。

再看单日支付不超过1000元的限制,指的是采用不足两种验证手段进行验证的交易,比如你连密码、手机验证码、手势识别等简单通用的验证手段都不采用,或者只采用了一个,才会受到1000元的限制。

而且意见稿还规定,这种情况下完成的支付,支付机构必须无条件全额承担风险损失赔付责任。这样一来,风险就完全转移到了支付机构这一方。今后“你敢付、我敢赔”将不再只是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吸引用户的手段,而将成为全行业必须遵循的行规。如果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设置的信息验证方式过于简单,风控不严,导致你的账户被盗,资金受损,今后只要支付机构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你自身原因导致的,它就得赔给你。这既是对用户最大限度的保护,也是倒逼支付机构提高风控水平。

真正会造成影响的是单日5000元的限制。如果你只设有密码,而没有安装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的话,支付起来就会比较麻烦了。因为电子签名目前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并未普及,而数字证书主要应用在电脑端,手机移动支付基本还没有应用到。所以这条规定实际上宣告了绝大部分第三方支付的手机支付单日限额都只能在5000元以内。

比如说,你打算在网上购买一张6000元的机票,使用支付宝或者微信付款时,即使账户里有足够余额,也只能从账户划走5000元,剩下的1000元必须跳转到网银的途径支付。也就是说,今后使用支付宝付款时,并不是超过5000元都无法支付了,而是需要你到支付宝关联的网银账户进行支付,只要你的关联借记卡内有足够的余额,或者关联的信用卡内有足够的透支额度,都不会影响你网购。

最后再来看10万元和20万元的年度支付限额。支付账户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类支付账户,可以支付、转账、理财等;另一类是消费类支付账户,只能用于消费支付,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属于综合类支付账户。所以这类综合账户的年度支付限额是20万元,而其他仅具有支付功能的第三方支付账户的年度支付限额是10万元。

但要注意的是,年度限制和单日限制一样,仅仅指支付宝、微信等账户内的余额转出,

如果你选择的付款方式是借记卡或信用卡,支付宝只是一个支付通道的话,是完全不受限制的。另外这里所指的支付限额仅指对他人账户进行转账和支付,而不包括支付账户向客户本人同名银行账户的转账。

从理财的角度看,用支付宝账户余额或余额宝内资金直接进行支付是一种“笨”办法,聪明的办法是用关联信用卡进行透支支付,既可能获得积分,又获得了一段时间的免息贷款,而这段时间里,你本来早就已经支付出去的钱依然可以躺在你的余额宝账户内生利息(使用“淘宝花呗”、“京东白条”等支付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对会理财的人来说,这几条限制规定并不会对你造成什么实际影响。

新规或还有商讨空间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此次对第三方支付金额限制的影响并没有外界流传的那么大,对我们日常支付行为的影响很小。它真正限制的是第三方支付账户上所沉淀的余额的支付能力,监管部门的目标是让第三方支付行业回归小额支付的定位,而不是搞成另一个不受监控的银行,并倒逼大额支付回归到银行可以监控的数据体系内, 

另外,限制第三方支付账户余额支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洗钱等犯罪行为。仅从支付效率上说,中国目前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国外的支付还处于较为严格的监管之下,比如美国的跨州支付要3~5天,跨行支付也很不方便。尤其在国际反洗钱的高压下,很多国家更多将支付限制在商品交易领域,而对单纯的转账会进行较为严格的控制。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互联网研究所副所长陆峰则建议,有关方面下一步应在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完善相关政策,尽量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现实需求,以及减少对于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金融的影响。陆峰认为,为了避免系统性风险,根据安全等级的不同,对第三方支付进行金额限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意见稿中单日限额5000元的水准太低了。“现在网上买飞机票,如果一家三口出行来回也得近万元,额度提升到5万元,民众的接受度就会增加。” 陆峰说道。

最大难点:交叉验证如何实施?

意见稿另一个广受争议的要求是今后综合支付账户需要面对面核验身份,或者用至少5种方式进行交叉验证身份。

对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说,他们天然不可能具备银行那样的遍布全国的网点优势,想要依靠面对面核验身份来完成用户开户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大家的焦点就集中在了5种方式交叉验证身份这一点上。

这里的身份认证指的不是密码、手机验证码等支付时用的安全手段,而是公安、税务、工商、银行、教育机构、居委会等能证明用户身份的机构。如果意见稿真的执行,新用户开设支付账号,可能还要上传学历证明、纳税证明、户口本、护照等一系列东西,来证明“你就是你”。如果不集齐5件,就难以开户。

如果开一个第三方支付账户需要如此繁琐的手续和证明材料,会把许多用户挡在门外,导致互联网金融发展大踏步倒退。即便用户真的上传了这些繁琐的资料,教育、工商、财税等部门是否能和所有支付公司进行无缝对接,核实信息真伪也是个大问题。如果真要这样做的话,那就会平白添加大量的工作量,无论是用户个人的工作,还是支付公司的工作,亦或者是公安、工商、乃至居委会的工作量。对于上亿用户的平台来说,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尽管意见稿的本意是通过提高开户门槛来增加冒名虚假注册的难度,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但实际推广起来或许将面临巨大的阻力。

最大变局:P2P行业或将大洗牌

征求意见稿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看点,是规定支付机构不得为金融机构,以及从事信贷、融资、理财、担保、货币兑换等金融业务的其他机构开立支付账户。央行在后文释义中指出:基于支付机构业务许可范围和审慎监管原则,本条款对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提出禁止性规定。

这一条款将会对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因为目前大部分的P2P平台的资金都放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托管,从而取信于投资者。然而新规却宣告P2P平台的资金在第三方支付公司进行托管的行为将不被允许,P2P平台必须把资金托管业务转移到银行中。

但P2P想要把钱放到银行那里,也要银行愿意接受才行。之所以过去信誉程度和安全程度最高的银行不愿意接收P2P平台资金的托管要求,主要就是考虑到P2P行业良莠不齐,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许多P2P公司只能退而求其次,找知名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今后银行是否愿意接单,还是个未知数。但从风控角度看,未来或许只有那些风控健全,规模较大的P2P平台才会获得银行的青睐。而许多草根出身,规模较小,风控体系不健全的P2P平台将会继续被银行拒之门外,进一步削弱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新规或将导致P2P行业展开新一轮的大洗牌。

本栏其他文章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期刊搜索
期数:
栏目:
作者:
标题:
全年订阅价格:¥88.00
从2021年开始,《理财周刊》全年12期,每月1日发行。付款成功后,您将获得《理财周刊》电子刊一年的阅读权限,包括新发行的杂志以及2015年后的往期杂志。《理财周刊》电子刊的阅读方式:《理财周刊》官方网站"www.moneyweekly.com.cn";搜索添加微信小程序“理财周刊杂志”。
全年订阅价格:¥300.00
《理财周刊》纸质杂志(公开订阅发行12期),邮发代号:4-866。
咨询电话:64759996(9:3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