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融券是暴涨暴跌的元凶
2014-12-12 | 作者: 贺宛男 | 来源: 理财周刊
融资融券业务是国际上通行的交易方式之一,但在A股市场的“两融”业务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开户门槛过低,二是资金杠杆率过高,近期市场的暴涨暴跌与此密切相关。
    

一个多月前,笔者曾以“杠杆上的牛市”为题,在本栏撰文提及:“目前融资交易已占到总交易的10%甚至更高,以此说杠杆牛市也许并不确切,但在成交量成倍放大之际,一旦有风吹草动,风险是否也会成倍放大?”

当时是10 月底,融资余额刚刚突破7000 亿元,如今已破9000 亿元,而日成交则从那时的3000 亿~4000 亿元,迄今创万亿元天量,“12·9”一天1.27 万亿元成交、5.43%的跌幅,更给投资人上了一堂惊心动魄的风险教育课。

以融资数据为例,12 月8 日沪市当日成交5935 亿元,融资买入1146 亿元,占比高达19.29%。想想看,有20%的交易是透支来的资金,这是什么概念?怪不得次日“大风起兮”,融资盘纷纷夺路而逃,上证指数最多暴跌近200 点。

而在央行宣布降息前的11 月21 日,融资余额和融资买入分别为7575 亿元和577 亿元。从500 多亿元到1800 多亿元,十来个交易日,融资盘就扩大了3 倍多,交易量同步递增,从3700 亿元最高达到1.27 万亿元,指数则上蹿下跳,暴涨复暴跌再复暴涨……

毫无疑问,“两融”业务是世界主要股市普遍采用的交易方式之一,A 股市场既然推出了,也不能因噎废食。但当前的“两融”业务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监管部门对“两融”客户条件的规定过于宽泛,券商自由裁量权太大。《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证券公司在向客户融资、融券前,应当办理客户征信,了解客户的身份、财产与收入状况、证券投资经验和风险偏好,并以书面和电子方式予以记载、保存”。并规定,股龄不足半年、结算资金未纳入第三方存管以及“证券投资经验不足、缺乏风险承担能力”或者有重大违约记录的客户,不能申请融资融券业务。除了股龄半年、第三方存管外,什么是“投资经验不足”,什么是“缺乏风险承担能力”,要怎样的“身份”,怎样的“财产与收入状况”,均未作量化规定。以至于此前融资客的门槛均为50万元(现金+市值),现在普遍降至5 万元。才半年股龄、5 万元现金或市值的小散有足够的风险承担能力和证券投资经验吗?不是说要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吗,为什么独独对融资客如此宽松?

第二,保证金比例太低,杠杆率放得太大。笔者从有关券商中得知,如果你有100 万元现金,最多可融资200 万元;有100 万元证券市值,最多可融资150 万元。杠杆率已放大到30%!对一个只有5万元本金、入市才半年的小散来说,你借给他10 万元,他肯定是追涨杀跌,快进快出,要不怎么赚钱?又何来理性和冷静?

第三,券商为了做大“两融”业务,想尽一切办法扩大杠杆比例,加大了系统风险。如上所述,目前融资余额已放大至9200 亿元,而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2013 年度证券公司经营数据显示,截至2013 年12 月31 日,115 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2.08 万亿元,净资产为7538.55 亿元,净资本为5204.58 亿元,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5557.42 亿元。全部券商的净资本不过5200 多亿元,出借资金却达9200 亿元。为了满足融资客的需要,券商只能到处融资。笔者查阅中国债券信息网发现,仅12 月5 日到10 日,就有中信、招商、中金、中银、华泰、湘财、安信、申万、中信建投、第一创业等券商发行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在300 亿~500 亿元之间,短短4 天,发行利率已从4.5%升至5.5%。

是到了对“两融”业务进一步加强监管的时候了。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期刊搜索
期数:
栏目:
作者:
标题:
全年订阅价格:¥88.00
从2021年开始,《理财周刊》全年12期,每月1日发行。付款成功后,您将获得《理财周刊》电子刊一年的阅读权限,包括新发行的杂志以及2015年后的往期杂志。《理财周刊》电子刊的阅读方式:《理财周刊》官方网站"www.moneyweekly.com.cn";搜索添加微信小程序“理财周刊杂志”。
全年订阅价格:¥300.00
《理财周刊》纸质杂志(公开订阅发行12期),邮发代号:4-866。
咨询电话:64759996(9:3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