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结余增加了,新增存款减少了,钱去哪儿了?
www.moneyweekly.com.cn
2025-01-21
来源:理财周刊
人均存款增加1万元
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2024年的金融数据,其中居民存款增加了14.26万亿元,按14亿人口数计算,人均存款增加了10186.77元。
不过,和2022年、2023年相比,新增存款出现了明显的下降。2022年,新增居民存款达到了17.84万亿元;2023年,略有下降,也有16.65万亿元。
中国居民历年收入、支出、结余及新增存款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
人均结余由人均可支配收入减人均消费支出计算得出
人均新增存款由新增存款除以14亿人口计算得出
新增的存款来自哪里
看到人均存款增加1万多元这个数字,很多人会说,我的收入没有增加,结余基本没有,怎么可能存款增加呢?我又被平均了。
事实远非这么简单,没有结余,存款就不会增加吗?不见得。比如有人在2024年卖了房,收到了一笔卖房款,这笔钱没用于再买房,也没用于投资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保险等,更没有全部用于消费,他将剩余的资金存在了银行里,就增加了他在银行的存款。
2024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就是随着股市上涨,部分主动权益类基金遭遇到了赎回潮,资金不断从主动权益型基金里流出。这些流出的资金大多是前几年高位买入套牢的,即便股市涨了,也无法弥补他们的亏损。在亏损减少的情况下,投资者选择割肉离场,资金的最终去向多为银行存款,这也是存款增加的原因之一。
当然,新增存款最主要的来源还是老百姓的结余。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4年的经济数据,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314元,人均消费支出为28227元,用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去人均消费支出,我们可以大致估算出人均结余为13087元。其中10186元变成了存款,其余2901元用于其他投资,包括买房、买股票、买基金、买银行理财、投资创业等。
存款增量下降意味着什么
无论是居民存款的增速,还是绝对值,2024年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这意味着什么?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间,人们的投资信心不足,大量的结余资金变成了预防性存款,这也是2022年和2023年存款暴涨的原因。
如2022年的人均新增存款为12741元,人均结余约为12345元,增加的存款比结余还多,说明其他投资市场均遭遇了资金净流出。这一年股市走熊,债市在年底出现暴跌,楼市也告别了过去20多年的增长,经济步入低谷。
2023年,这种情况也没有出现太多好转,人均存款增加了11893元,比居民的平均结余12422元略低,96%的结余变成了存款,说明老百姓投资信心仍然不足。
2024年,情况有了一定的改观,居民新增存款占结余的比重降至77.84%,接近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部分结余资金受存款利率降低的影响,转向了其他投资市场,流入最多的应该是银行理财和债券基金,这两类产品的规模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
存款利率还会再降吗?
从统计数据上看,新增银行存款的规模还是不小,但存款对居民资金的吸引力在下降。2025年,如果居民的投资信心继续恢复,流入银行的居民存款有可能进一步下降,这对银行来说,是一件比较棘手的事。
2024年,银行的存款总共增加了17.99亿元,居民存款贡献了79.27%的增幅。银行的贷款共增加了18.09万亿元,超过了新增的存款。如果2025年的新增存款继续下降,对于银行增加贷款将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的低利率已经让部分资金不愿意继续存银行了,一旦居民存款增加值减少,银行揽储的压力就会上升。要吸收更多的存款,降息肯定不行,银行需要给出有竞争力的利率才能吸引更多存款。
不过,央行已经多次表态,要继续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择机降准降息。这就意味着银行的贷款利率在2025年还要向下走,并挤压存款利率。
在吸引存款和保持净息差方面,今年银行要面临两难的抉择。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存款利率小幅下降,贷款利率下降的多一些。
今年初,大量资金进入债市,导致债券收益率急跌,存款搬家的情况正在发生。债券收益率降低一段时间后,债券基金和银行理财的收益率也会降低,迫使资金进一步提高风险偏好,股市和楼市都将迎来新的增量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