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理财认知及其行为调查报告
www.moneyweekly.com.cn   2014-10-30   理财周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在过去10年里,国内的个人投资理财市场呈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爆发式增长,人们的理财观念和行为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意识正日益深入人心,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在过去10年里,国内的个人投资理财市场呈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爆发式增长,人们的理财观念和行为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意识正日益深入人心,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

为了解上海市民对投资理财的认知及其行为,不久前,《理财周刊》联手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上海理财博览会组委会,开展了“2014上海市民理财认知及其行为”的专项调查,并选择在第12届上海理财博览会开幕前夕公布了这一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未采用网络调查方式,而是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方式,通过随机抽样方法,运用国际先进的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调查设备,成功访问了363位年龄在18周岁以上的上海城乡居民,覆盖了全市17个区县,在95%的置信水平下,抽样误差为正负±5.1%。相比于网络调查仅仅涉及网民群体,本次电话调查的受访者结果更符合社会整体的实际情况。

银行储蓄还是上海市民的最爱

总体来说,上海市民自发理财的比例较高。调查显示,60.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进行投资或理财(包括银行存款)。然而上海市民的投资理财观念比较谨慎、保守,注重风险控制。超过一半(55.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选择理财产品的标准是理财产品是否保本(即风险可控性)。与此同时,当被问及最常使用的理财工具是什么时,风险最低、最为稳健的“银行储蓄”以78.3%的比例位居首位,由此亦可看出上海市民投资理财的慎重心态。

在谈到最常使用的投资理财工具时,除了银行储蓄(78.3%),比例最高的依次是银行理财产品(41.5%)、股票(41.0%)、信用卡(33.6%)、保险(32.3%)、基金(26.3%)和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比如余额宝、P2P等(23.0%)。由于本次调查面向18岁以上年龄层次的上海市民,其中18-30岁的占22.4%,31-50岁的占31.6%,61岁及以上的占27.9%,包括了许多并不经常使用网络的中老年人。因此在总体的人群中,与银行、证券、基金、保险这些传统金融企业所提供的主流投资理财产品相比,互联网金融作为最近1、2年里兴起的新兴投资理财工具,市民的了解和使用程度还不是很高。由此可见,传统的金融机构和产品依然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首选“老实上班”来赚到足够的钱

当被问及“你认为要通过以下哪些方式,才能赚到足够的钱?”  48.8%的上海市民首选“上班致富:老老实实上班,有一份稳定收入,努力存钱”。这显示了上海人踏实、稳重的一面;排在第二位的则是“创业致富:自己创业”,占45.2%,这显示出上海人的创业冒险精神在不断上升;有43.1%的人则把通过“投资股票、基金、房产等金融工具” 致富排在第三位。由此可见,上海人对待赚钱的态度尽管比较踏实稳重,但是也具有了较强的投资理财意识,这也导致上海人的投资风格较为稳健。

对黄金、楼市、股市都不大看好

稳健保守的投资心态也使得上海的受访者对黄金、楼市、股市等高风险投资工具的信心指数不高。1分表示“非常不看好”,5分表示“非常看好”,受访者对“黄金”、“楼市”、“股市”的信心指数分别为2.56、2.50、2.56,介于“不大看好”和“一般”之间。

16874

-->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